面包树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毒王蝙蝠的怒吼没有我,泰国榴莲绝产, [复制链接]

1#
北京去哪个医院看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ys_bjzkbdfyy/

1、疯狂的蝙蝠

蝙蝠素有“移动的病毒库”之称,多个传染性疾病与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研究发现,蝙蝠身上携带的细菌、病毒超过了多种,其中20余种可使人患病、死亡,乃至引发大规模传染。要知道排名第二的哺乳动物携带的病毒数量只有蝙蝠的一半,称蝙蝠为“毒王”可谓名副其实。

事实情况也验证了上述说法,近年来多起杀伤力巨大的传染疾病最后查实的始作俑者都与蝙蝠脱不了干系。年澳大利亚亨德拉镇的赛马场被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打了个措手不及,比赛正酣的2/3天里14匹赛马相继死亡,接医院的途中不幸去世。经过数月调查,所有的证据、线索都指向了澳大利利亚的一种蝙蝠,该蝙蝠在当地土著人眼里是典型的“毒鸟”。

年埃博拉病毒肆虐非洲,短短几个月夺走了人生命,百多人患病。研究人员对当地人可能接触到的0多种动植物样本做了病毒检测。结果和专家的推测一致,只有蝙蝠支持埃博拉病毒复制,而且在传播过程中无感染症状,蝙蝠是埃博拉病毒的自然宿主这一结论得到绝大多数研究人员的认可。

除了上述两个案例外,还有狂犬病毒、非典病毒,包括年肆虐全球的新冠病毒,蝙蝠在它们的传播、寄生过程中都扮演着不光彩的“角色”。

问题来了,蝙蝠病毒缠身,为何偏偏自个安然无恙?

蝙蝠之所以“百毒不侵”得益于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超强的DNA自我修复能力,这点与农村俗语“久病成医”是一个道理。

世界上已知的最早蝙蝠可追溯到万年前的食指伊神蝠,该蝙蝠化石在美国怀俄明州发现,尽管显现的体型特征不够完整,但宣告了一个重要信息:蝙蝠出现的时间远超人类。也就是说蝙蝠繁衍到现代,必然经历了地球的剧烈变化,为适应复杂环境,演化出了这种特殊技能也不那么“惊奇”了。

病毒损坏细胞后会激发蝙蝠的防御机制,接着快速修复受损的DNA,在这种特技加持下蝙蝠寿命短则7/8年,长则10/20年。寿命最长的还要算小棕蝠,它是生活在南美洲的一种热带蝙蝠,轻松能活过35年,而同等体积的啮齿目动物仅有2年左右的寿命。

其次蝙蝠可根据环境及需要调节体温,从最低-7.5℃到最高48.5℃间上下浮动,这点和哺乳动物讲究的恒温有很大区别。科学家发现,冬季环境温度骤降后,处在深度睡眠状态的蝙蝠体温能降到16~28℃,甚至更低。

而等到了病毒侵蚀蝙蝠身体、细胞后,体温短时间内一路飙升直至40℃以上,部分细菌、病毒不能长时间承受高温“炙烤”而失去活性,真正具有传播特性和杀伤力的病毒仅占总数的5-10%。

2、如果蝙蝠消失,或许引发一场灾难

既然蝙蝠对人类生命威胁这么大,消灭它们不行吗?科学家:随之而来的或将是一场灾难。

目前世界上已知的蝙蝠有1余种,其中70%的蝙蝠种类主要以昆虫和其他小节肢动物为食,剩下的30%的蝙蝠则靠吞食果实、花蜜和花粉果腹,而这少量的以花粉为食的蝙蝠,间接完成了植物的授粉需求,确保了植物正常生长及对人和动物的食物供给。

和授粉大咖——鸟、蜜蜂相比,蝙蝠缺少细长的鸟喙和口器,但舌头有细有长。蝙蝠善于夜间活动,而需要蝙蝠完成授粉的花朵也进化为夜间开放,花朵大且是在漆黑野外容易辨识的白色、粉色等颜色。为弥补蝙蝠视力上的不足,这些花朵还会释放出浓郁的气味吸引它前来。比如葫芦树和仙人掌,大多呈白色、奶油色和绿色,且散发强烈的麝香或酸味。

科学家统计每年至少有67科种热带植物需要在蝙蝠的“帮助”下授粉,其中种属于水果植物。

以猴面包树为例。猴面包树原产非洲热带,果实可食,高5-20米,直径4-7米,寿命高达年,更重要的是猴面包树肥胖的身躯下储存了大量水分,据说足足有几千公斤,在树干上凿个洞就能豪饮一顿,挽救了无数人的性命,所以猴面包树又被当地人称为“非洲的生命之树”。

猴面包树的花朵生长在枝顶叶腋处,花瓣外翻,宽倒卵形呈白色,几乎全靠蝙蝠完成授粉,一旦猴面包树因授粉不能生长、繁衍,靠它获得水分的大批爬行动物、鸟类将面临生死考验,对整个非洲大草原的生态将是一个巨大威胁。

“水果之王”榴莲也是一个依赖蝙蝠授粉的典型,原产自马来西亚,现在广泛地分布在东南亚各国,我国的广东海南也有少量种植。年研究指出大长舌果蝠、中央狐蝠和西里伯斯利齿狐蝠是给榴莲授粉的最主要的动物,而且越是3种蝙蝠数量越多、越密集的地方,榴莲的授粉质量越佳。

榴莲花瓣黄白色,长3.5-5厘米,为萼长的2倍,长圆状匙形,后期外翻,呈白色或黄白色,有强烈的气味,这些特征几乎是根据蝙蝠的摄食偏好“量身定制”。

另外,部分蝙蝠和候鸟类似迁徙千里,它们把吞食的植物种子带到世界各地,完成了植物的扩张的同时实现了物种的多样性,比如备受欢迎的龙舌兰酒,它取材于龙舌兰植物,该植物的种子传播基本都是蝙蝠的“任务”,腰果、无花果也是如此。

然而除了印度尼西亚等几个少数国家有吃食蝙蝠的习俗外,相当一部分国家的民众将蝙蝠视为“异类”,个别民族以捕捉蝙蝠数量多少作为“勇武”的标志。事实上,这都是长期以来人们对蝙蝠的误解所致。

蝙蝠吸血是流传最广的“谣言”之一,实际上只有3种产自拉丁美洲的蝙蝠有食血的天性,而且它们是食血而非吸血。在蝙蝠眼里血和肉都是食物,会用舌头像小猫一样舔食而不是吸。研究发现食血蝙蝠唾液里含有抗凝剂延缓血液凝结,这才能慢悠悠地“进餐”,从中提取的抗凝血蛋白质溶解血栓的速度比一些临床所用的药物快一倍,早已被开发成了药物。

我国古代中医里提及的“夜明砂”,说白了就是蝙蝠的粪便,认为它具有清热明目的效果。在一些蝙蝠丰富的热带国家、地区,会把蝙蝠排泄的粪便收集起来施肥,作为经济的、优质的农业肥料看待。

原创:老高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